甘棠鎮是賓陽三大古鎮之一,是有名的農產品集散地,位于賓陽縣東南部,斑江河畔,距縣城48公里,總面積189平方公里,東、西部分分別與橫縣、邕寧接壤。全鎮轄15個村(居)委,96個自然村,總人口5萬人,其中壯族占86%,屬少數民族鄉鎮。耕地面積5萬多畝,是個農業大鎮,主要農作物有:水稻、甘蔗、桑蠶、玉米、花生、木薯、水果等,其中甘蔗、桑蠶是本地主要經濟作物。林木資源豐富,全鎮有林面積15萬畝,蘊藏著豐富的木材資源,木材加工和松脂開采具有較大的開發潛力。交通便利,供電及通信設施完善,賓橫公路、桂海高速公路、湘桂鐵路貫通境內,離桂海高速公路古辣出口10公里,甘棠供電所年供電量2700千瓦,程控電話網絡及移動通信信號覆蓋全鎮。
民營企業較為發達,全鎮上規模的民營企業共有13家,協業行業有鑄件、農機具、造紙、農藥、竹器、紅磚廠等。其中鑄件系列產品是甘棠鎮具有一定規模的傳統產品,近年來,農機具系列產品生產更具地方特色,主要產品有:打谷機、風谷機、切蔓機、谷倉機、微型碾米機等,年生產能力18萬臺(套)以上產品質量上乘,價格適宜,暢銷區內各地及云南、貴州、海南、廣東、深受用戶好評。甘棠鎮勞動力資源豐富,2003年初統計,外出務工人員將近1萬人。
甘棠良好的投資環境以及較具規模的開發潛力,熱情歡迎區內外企業的有識之士前來投資和開發。
地方特色
甘棠鎮是賓陽縣三大古鎮之一,壯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5%,屬典型的少數民族鄉鎮。美麗的斑江貫穿甘棠,她在二十世紀五、六十年代以前,作為水路交通曾經發揮過重要的作用,許多商品、貨物由斑江運抵甘棠,再分散鄰近的各縣、鎮鄉,造就了甘棠的繁榮,也養育了甘棠人純樸、善良、熱情、開朗的性格。優秀的抗日故事片《十天》就是在斑江拍攝的。
甘棠民族文化藝術節5月17日(1993年以前叫蓬圩節)是甘棠壯鄉群眾的盛大節日,從解放前一直流傳至今。在節日那天,眾從四面八方云集到集鎮里舞龍舞獅,載歌載舞,對唱山歌,盡情的展現民族風情,歌唱幸福的生活。
說到吃,甘棠的扣肉、粉利已是馳名縣內外,到甘棠不吃扣肉等于沒到過甘棠,甘棠的扣肉從選肉、加工、到配汁都十分講究,使人吃起來感覺肥而不膩,松而可口,再加上香芋一起燜,更為香純可口,讓人樂不思蜀,賽似神仙。每逢節假日,南寧、邕寧等地都有人專門驅車來購買甘棠的扣肉,有親戚、朋友在甘棠工作的也忘不了叫他們幫忙捎上三五斤,過上一把癮。再說一說甘棠的粉利,也是有著悠久的歷史,它是選用優質大米,加工而成,由于韌性好、耐煮、耐炒,吃起來爽滑可口,而大受歡迎,每年春節期間,甘棠粉利都供不應求,產品銷往南寧和鄰近各縣份。
如果你請甘棠人吃飯問他是吃狗肉還是魚生,十個有八九個說吃魚生,說起吃魚生甘棠人是出了名的,你只需看甘棠人那切魚片的刀功個個頂呱呱,那絕對是一流的,魚生配料有十幾種之多,一溜兒而沿街擺開,生意十分紅火。
甘棠還有許多好去處,斑江的晚霞垂釣, 那洪水庫的游船觀光,南橋的千畝桑園觀光等。
經濟發展狀況
甘棠鎮資源豐富,有耕地面積5.05萬畝,山林面積14.9萬畝,轄區內儲藏著欽含量達98.5%的重晶石礦、以及制造瓷器用的白泥、燒制紅磚用的優質土壤。甘棠鎮是個農業大鎮,農業主要以糧食、糖蔗、桑蠶三大支柱為主。民營企業發展有一定規模,資產達100萬以上的民營企業,全鎮共有12家,涉及行業有鑄造、農機具系列、農藥、造紙、不銹鋼水塔等。2002年,全鎮糧食總產量達20206噸,進廠原料蔗達2.1萬噸,蠶繭產量1044噸,國內生產總值達17340萬元,財政收入287.4萬元,企業營業總收1.6億元,農民人均純收入1788元。
相關閱讀xiang guan yue du
賓陽縣古辣鎮
當太陽從東方升起,陽光灑滿桂中南平原的時候,當你行駛在桂海高速公路賓陽路段時,或者你坐火車往南寧走出黎塘站眼前是一片開闊地時,一個充滿泥土芳香而又生氣勃勃的鄉鎮向你走來,這是賓陽縣古辣鎮! 詳細】
賓陽縣露圩鎮
露圩鎮位于賓陽縣東南部,東鄰雙橋鄉,西接甘棠鎮,南與橫縣靈竹相連,北面是古辣鎮,距離縣城37公里、南寧市84公里,全鎮129.37平方公里,屬半丘陵地帶,共轄5個村委、一個街道居委,45個自然村,235個村民小組,全鎮總人口35159人,壯漢雜居,以壯族為主,壯族人口占全 【詳細】
賓陽縣洋橋鎮
洋橋鎮,位于賓陽縣東北部,距縣城47公里,與來賓市陶鄧鄉、賓陽縣鄒圩鎮、和吉鎮、黎明鎮、王靈鎮、大橋鎮、新賓鎮等鄉鎮接壤。轄洋橋社區居委會;赤坭、葛村、茂凌、那馬、坐椅、凌達、蓬塘7個村委會;廖平農場園藝場。轄7個村委會,共88個自然村、216個村民小組?倯簟 詳細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