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nobr id="4dh8p"><ruby id="4dh8p"></ruby></nobr><center id="4dh8p"><s id="4dh8p"></s></center>

<center id="4dh8p"><s id="4dh8p"><optgroup id="4dh8p"></optgroup></s></center>

<center id="4dh8p"></center>

2023年03月02日 來源:全州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中心
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體 減小字體

  全州民間剪紙有兩千多的歷史,據翦伯贊主編《中國史綱要》稱秦王政二十六年(公元前221)所述,當年秦始皇發兵攻戰南越,為了解決西線秦軍轉餉的困難,監祿率卒在湘水、漓水間開鑿靈渠,溝通了長江和珠江水系的交通。三十三年,秦始皇征服了西甌,在南越、西甌故地及其相鄰地區建置了南?、桂林郡和象郡,并繼續征發人民前來戍守。這樣,幾十萬北方農民遷入與越人雜居,共同開發珠江流域。”全州民間剪紙技藝,據說就是這大批北方農民的遷入而帶過來的一種當地民間技藝。

唐愛春剪紙作品《觀音送子》(王滋創攝).JPG

  唐愛春剪紙作品《觀音送子》(王滋創攝)

  經千百年的傳承,全州民間剪紙逐漸形成陰剪陽鏤兼施的獨特創作風格,既有北方剪紙的豪放、粗獷,更有南方剪紙的纖巧和精致。剪紙題材多貼近桂北民眾生活,作品主題鮮明,敢于做大膽的藝術夸張,注重形似、神似,以心融物,動靜結合,具有形神兼備、物我交融的藝術特征。

  在舊時的村屯里,桂北農村常常把剪紙技藝高低作為品評媳婦靈巧或笨拙的標志,農村婦女自然成了剪紙工藝的民俗傳承人。大凡六十歲以上的農家婦人,碰上結婚、添子或節日喜慶之時,都會想到剪“囍”、“福”和窗花來增添喜慶氣氛,而且不用先畫初稿就動剪,直接就能按自己心里想的樣式剪出作品來。流傳在全州的剪紙花樣繁多,或用于歲時節日,或用于人生禮儀,或用于日常生活,甚至有的剪紙作品提升到戲劇人物,如“八仙過海”、“貴妃醉酒”、《紅樓十二釵》等。

會笑的喜字——全州民間剪紙(鄧艷春攝).jpg

  會笑的喜字——全州民間剪紙(鄧艷春攝)

 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:

  唐愛春,女,1959年12月出生,唐愛春7歲時跟隨外祖母學習剪紙,能剪“福喜”之類的剪紙,上中學后,負責班上學習園地和墻報專欄的美工,剪紙技藝進一步提高,1978年在安和鄉政府村建站工作,時常利用業余時間為朋友同事剪些婚慶壽宴之類的剪紙,贏得“剪紙女”美稱。從2001年她的創作作品《喜上眉梢》在桂林日報頭版報眼發表開始,她的剪紙創作一發不可收拾,在短短的幾年中創作了上千幅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,其中《龍鳳喜字》、《玫瑰之約》等作品選送到湖南衛視展示收藏;《歡慶奧運》在中央七臺和桂林電視臺分別播出,《祖國萬歲》及《榮華富貴》被桂林市選送到廣西民族博物館展出并收藏。2005年,其剪紙作品參加桂林市農民才藝展演民間工藝比賽獲一等獎;2009年,參加桂林市第30屆“漓江之聲”民間技藝比賽獲一等獎。

唐愛春剪紙作品《歡慶奧運會》(陸曉波攝).JPG

  唐愛春剪紙作品《歡慶奧運會》(陸曉波攝)

唐愛春剪紙作品《喜迎十七大召開》(王滋創攝).JPG

  唐愛春剪紙作品《喜迎十七大召開》(王滋創攝)

唐愛春剪紙作品臘梅(李宗和攝).JPG

  唐愛春剪紙作品臘梅(李宗和攝)

掃二維碼,手機閱讀本文
發布:廣西縣域資訊共享發布平臺
分享
首頁
春色校园亚洲av
<nobr id="4dh8p"><ruby id="4dh8p"></ruby></nobr><center id="4dh8p"><s id="4dh8p"></s></center>

<center id="4dh8p"><s id="4dh8p"><optgroup id="4dh8p"></optgroup></s></center>

<center id="4dh8p"></center>